跳到主要內容

讀書心得:蒙特梭利《童年之秘》


童年之秘

前言

  「我們充分提供給兒童行為的動機,他們將在不同的知識領域不斷發現新東西。在這樣的環境裡,兒童將主動探索各式各樣的新奇事物。老師絕不會強迫兒童接受特定的知識,也不會限制兒童發展其天賦的行為。兒童的天賦,其實就是人的智慧。」(頁10)這就是在蒙氏的教室裡所貫徹的想法,給予兒童自由發展的機會。

1兒童的時代

  「兒童的靈魂將決定人類進步的方向,甚至能引導人類走向更高層次的文明。」(頁23),這是我們都明白的道理,人的生命有限,只有靠著兒童持續人類的文明。「一個人的幼兒期,足以決定其往後一輩子的生活型態。」(頁27)要長成一個健康的成人端賴幼兒期的心理與身體的健康生活。

2成人-你的名字是「被告」

  成人對待兒童的自傲態度是令人害怕的。「成人自認是兒童的創造者,並以自己和兒童的關係,判定兒童行為的好壞。成人以本身的行為,決定什麼對兒童是好的、什麼對兒童是不好的。成人永遠都不會犯錯,因此希望兒童效法他們。兒童有任何成人認為是脫軌的行為,都會被成人視為一種罪惡,並且立刻被成人糾正。」(頁33

3 生物的內在力量

   「正如每一個受精細胞都有一個如何發育成長的完整計畫,同樣地,每一個剛出生的生物,不管是哪一種生物,其內部都隱藏有心理本能。靠著這些本能,生物將調整自己以適應周圍的環境。」(頁37)這些潛在的精神生命在其他動物一出生就立即展現,這就是為什麼在非洲剛出生的小斑馬能馬上站立走路,但是「人的靈魂卻不會立刻彰顯出來,惟有在成長的階段,慢慢顯露。」(頁38)。我們要了解兒童正如其它動物的幼仔、植物的幼苗都具有尚未以科學驗證的神秘的指導原則,這就是生物內在的力量。

4 新生兒

   盧梭(Rousseau)在《愛彌兒》中敘述襁褓的缺點,並且認為嬰兒應該要「給他穿上肥大的衣服,讓他的四肢能夠自由,既不沉重到妨害他的活動,也不暖和到使他感覺不出空氣的作用。」蒙特梭利則認為「嬰兒一生出來的那一刻,甚至第一個月內,都無需任何衣物。」反對「雙手雙腳被迫張開,難以動彈,就像打石膏一樣。」(頁40)對待新生嬰兒的態度應該像對「一個正在適應新環境的人」或以崇敬的心面對這個「奇蹟」。

5天生本能

  「在誘導下一代顯露及培養潛伏在內部的本能時,這些母獸甚至關心其下一代身體以外的需要。同樣地,對於新生嬰兒,我們除了要關心他的身體健康,也應該關心他的心理需要。」(頁47

6心靈的啟蒙

  「科學家的眼中,新生嬰兒不過是一個由各種器官及肢體組成的生命體。」但是這個「生命體也是一個奧秘。」(頁49Montessori認為這個世上的所有動物都有其「精神特質」,其指揮身體各部功能而表現出獨特特徵。「在接觸四周的環境時,嬰兒將運用他的意志,漸漸發展不同的能力。從某個角度而言,他將成為自己的創造者。」(頁53

  「養育小孩的時候,成人宣稱自己擁有神聖的權力,並在小孩面前將自己比作是神。」(頁54)而認為可以如創世紀裡的那一段話:「我要照著我的形像造人。」自以為是態度就是驕傲,而「驕傲是人類所犯的第一種罪。」(頁54

  惟有成人了解「精神生命」如何在孩子身上努力的作用時,我們才能體會羅馬詩人喬凡那(Juvenal)的話:「兒童值得我們給予最高的崇敬。」(頁55

  「透過本身的努力,人的個性得以逐漸形成,就像胚胎逐漸變成一個嬰兒,以及一個嬰兒逐漸長大成人一樣。」(頁56)人類發展的奧秘需要我們用科學方法去研究兒童的精神並給予一個適當的環境去發展其心靈。

7精神發展

  「敏感期」(the sensitive period)就是生物剛生下來的「一種特別的感覺力,是一種短暫的傾向,僅限於取得一特定的特質。一旦取得這個特質或特徵,這個特殊的感覺力就會消逝。」(頁58)因此,兒童會在某個時期特別對某些事物特別有興趣。學習語言就是很著名的一例。

  「面對兒童的精神發展,我們不能再繼續裝作瞎子了。……我們應該尊重兒童在發展期間的外在表現,並給予他們需要的媒介。」(頁66)我們可以做的就像「將嬰兒不同時期放在同一個地方,讓他們辨認物體與相對位置、動或不動。」(頁69

8秩序

  蒙氏舉出以下的例子,「到了某個階段,兒童的快樂將來自:發現一些東西在它們應該在的地方。從大人的眼光來看,兒童不斷重複的遊戲,簡直荒謬可笑。」(頁77)這都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兒童外竟還試著阻礙兒童的行為。這些證據顯示「兒童自然擁有一個對秩序的感受力。這種內在的感覺不僅能讓兒童認出物體本身,更能讓他們分辨出不同物體之間的關係。因著能夠辨認出環境各個部分之間的依存關係,兒童終能認識整個環境。」(頁77)其實,「人的智力並非無中生有,而是根據兒童在敏感期打下的基礎,逐漸增長成熟的。」(頁77

  「敏感期乃是根據精神事實。是因為兒童的洞察力及刺激,才逐漸建立他的意識。這些自主的力量,就是幫助兒童建立其心理成長基礎的基本原則。準此,自然為兒童真正的發展,提供了潛能與意識經驗。」(頁78)而我們今日所有的成就都是由孩子建立的,「我們就像是一個富人的兒子。他是因為年輕的時候流血流汗,才累積了今日的財富。我們卻不去體會他從前付出的辛勞代價,相反地,我們反而因為已經建立的社會地位,對他表現出冷酷、疏忽的態度。我們活到今天,已經知道如何推理,那是因為我們在做孩子的時候學會的;我們現在能夠自由運用意志,是因為孩子訓練我們的;我們現在能夠做各種動作,是因為孩子幫我們鍛練的;我們懂得適應環境,是因為孩子提供我們需要的工具;我們可以意識到自我,是因為孩子使之成為可能;我們今天富足無缺,乃是因為我們繼承了孩子的一切。他們從一無所有開始努力起,因而為我們未來的生命打好基礎。從一無所有到建立一個人未來生命的第一個原則,兒童勢必付出巨大的努力。他是如此接近生命的泉源,因此他乃是為了行動而行動。這就是創造的方式。」(頁81)因而Montessori認為我們應讓要說:「兒童是成人之父。」(頁56

9智力

  「敏感期之所以能夠進展,是因為兒童自己的推理藉由周遭環境汲取印象而獲得力量。」(頁84)而「小孩在思考時,成人粗魯地介入,或企圖轉移其注意力,都會妨礙小孩內在的努力。」(頁86)成人不得不小心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

10成長的障礙

  「由於成人和小孩的心理狀態是如此地水火不容,因此除非某一方作一些調整,否則兩人根本難以共同生活。我們不難看出,小孩總是被迫調整的一方,因為他在這個社會根本沒有地位。每當小孩的行為破壞成人環境的和諧時,一定會遭到制止。」(頁95

  「父母出於愛心的行為,與兒童的無辜,這中間的衝突,都是出於雙方的潛意識。」(96)孩子一旦能開始自己行動就迫不及待的為自己開展這個世界,但惰性十足的成人卻為了自己的方便,常會以命令式的、條列式的規則控制孩子的行為。如「父母迫使小孩多睡覺,而超過他需要的量時,不啻下意識地強迫小孩的意志接受他的建議。」,因此,身為「父母必須盡一切努力去了解孩子,這樣才能正確地幫助他們。」

11走路

  「動物係透過本能學習行走,人類卻必須藉著本身自發的努力,才能學會走路。」(頁102)因此,走路對孩子來說是他的第二個出生,他勇敢的跨越的那一步,讓他從無助的嬰兒成為小幼兒。之後,他還必須努力的練習平衡才能走出穩當的步伐,這時期,成人過多的保護與扶持反而成了過多的阻礙。走路不是成人透過教育而讓孩子學會的,而是自發的學習。

  這時候的成人應該「放棄自己的步伐及預定目的地。」(頁103)來陪同孩子,而不是急於自己的步伐或目的地就粗魯的將孩子抱起,迫起他跟著成人的步伐前進。

12

  「與其說人類的上肢變成動作的媒介,不如說它們變成表達智慧的工具。」(頁105)學習說話與學習語言是每一名正常的幼兒所必須經過的階段,「如果我們想要導正兒童的心理發展,就應該在他『智能動作』第一次出現的時候,給予高度的關切。也就是說,我們應該細心研究他所說的話,及他是如何運用雙手的。」(頁106)孩子常會因為好奇心的趨使去碰觸屬於成人的財產,成人為了保護他的財產,常在此時發出制止聲音。其實,孩子不一定想要擁有特定的東西,「如果他擁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能夠讓他做同樣的動作,他也一樣能夠獲得滿足。」(頁109

  「對兒童最好的幫助,就是隨他的高興自由活動。」(110)我們無法反駁這句話,但是卻在行為上背叛了對兒童最真誠的信任。我們吝嗇給予孩子合適的環境去成長而讓他在適合成人的環境成長。為了保護我們的財產或心愛的物品,我們若不是選擇幫孩子完成,就是用所謂的安全柵欄將他們團團圍住。這種現象常在一般家庭中出現,舉例您是否曾經或大部分的時候只讓學齡前的孩子使用塑膠製的茶杯端水喝,或者,你甚至每次都是將茶杯裝滿水放在固定的地方,並且呼喚他來喝水。你剝奪孩子內心「學習衝動」的機會,讓他原本存在的秩序感因此而混亂,這都是因為成人極力的想要保護他自己的財產。也許,你會認為孩子太小無法完成這些事,其實,兒童的精神生命正如神祕百慕達三角洲,又如宇宙中的黑洞,我們對於兒童的精神生命內在作用全然不知,所以,你永遠不知道你認為的太早其實在兒童的精神生命階段上已經太晚了。為兒童預備適當的環境,抑制想要協助他完成的衝動,給予他可能失敗的每一次練習的機會,就是對兒童最好的幫助。  

13節奏

  除了成人的「防衞性態度」外,就是防止自己的財產物品受到損害,其中,孩子也是屬於一項財產;「最少努力法則」(頁113)是成人常無法控制自己幫助孩子的理由,成人會認為,我自己來,會讓事情更加快速與完美。他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或者他擔心別人看不下去後,對他的指責。

  「節奏不是可以隨意改變的。節奏是一個人本能的特徵,幾乎就像這個人的形體一樣,是難以改變的。」(頁114)我們因為孩子的節奏和我們不同而忍不住幫肋他,「大人不讓小孩自由行動,而使自己成為兒童自然發展上的最大障礙。」,如:自己洗澡、穿衣服……等。「大人給予兒童這種不必要的幫助,正是兒童經歷的第一個壓抑,而這種經驗將會嚴重影響兒童以後的生命。」(頁115

14遺傳的外一章-環境

  「童年時期的兒童,當他開始變得有意識,而且他的感覺開始進入創造性的狀態時,特別容易受到相當於催眠術中的暗示的影響。在這個階段,成人能夠潛入小孩的心中,驅使小孩的意志及行動。」(頁117)另外,大人除了以自己替代小孩做事外,「也會有意或無意地將自己的意志加諸在小孩身上,以之代替小孩的意志。……小孩已經不是自己在行動,而是大人透過小孩在行動。」(頁117)我們所認為最聽話的小孩,也可能是受成人的催眠的影響最深的孩子,他們的「思考能力及自我判斷即受到壓抑」(頁118)。成人也許沒有意識到或是未覺察到有這種影響力。

15生命的律動

  「兒童乃透過個人的努力及活動逐漸發展成人的。」「透過感官印象的力量,兒童的自我才能逐漸幫助智力的增長。至於兒童的推理能力,也是透過這種隱藏的內在努力,逐漸得到發展。而推理能力才是人類有別於其他非理性生物的決定性證明。」(頁123)但許多成人都認為兒童一定要經由學習或是到達一定的成熟度才能有推理能力。「意志是透過動作實現的。」而「兒童天生就有一種慾望,要去支配使用其可以自主的動作器官」且「意志不僅是執行的工具,也是心理發展的工具。」(頁126)我們應該幫助兒童讓他們可以學習靠意志行事,成人不應該自以為是的認為兒童沒有推理能力,其實,有時候我們的心靈都是受到兒童撫慰,尤其在每一次看到兒童天真的笑容或聽到他們說出很有哲理的話。

16缺乏了解

  「成人不了解身體活動對兒童的重要性,因此經常制止兒童任意活動。」(頁127)「視覺及聽覺對眼睛及耳朵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提供更高層次目標的服務:透過聽覺及視覺,人的個性得以塑造及發展。」因此,教育及生命本身的基本目的,就是「讓理性的個體能夠主宰其動作的工具,使他的行動不僅受到感官刺激做出本能的反應,亦受到推理的指引。」(頁129)而成為一個理性的人。

17愛的智慧

  「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頁131)因為有愛,讓兒童對生命有了自覺。「在敏感期間,兒童受到一些不可抗拒的內在力量的推動,刺激他對周遭環境不同物體產生興趣。實際上,這種內在力量就是對環境的愛。它並不是一種情緒上的刺激,而是一種知性的慾望或愛,促使兒童去看、去聽、去發展。」(131頁)這種讓兒童想要觀察外界的慾望,就如同但丁的話:「愛的智慧」。兒童因為有愛而對環境產生熱情,而在環境中學習成長,成人失去了這種活力而顯得對事物冷陌不關心。

  「小孩很容易順從成人的命令。」(頁132)但是,若成人命令是在抑制孩子的本能發展,孩子就不順從了,就好像叫正在發展的牙齒不要生長一般。「小孩胡亂發脾氣及反抗行為,不過顯示他正在經歷一種生命過程中的衝突:小孩一方面想順從心中那種不可抗拒的創造性力量,一方面又愛照顧他、關心他,但不了解他的成人。」(頁132)因此,大人對於小孩的一些行為要解釋成他為了本身的發展所採取的防衛措施而不急於生氣。

  成人很多是屬於「只曉得稱呼兒童的防衛行為是胡亂發脾氣,只曉得保護自己及所有財產不被兒童干擾。」(頁133)成人對孩子的愛遠遠少於兒童對成人的愛,因此,你會看到黏著父母不放的小孩,因為他們實在捨不得一時半刻離開成人的範圍。他們總是說:「看我!陪我!」來吸引成人的注意,他們擁有滿滿的愛。

  「若無小孩的幫助,大人將逐漸墮落退化。」(頁134)這世界上一直有出生的新生兒才能讓成人一直有機會更新自己的生命,讓光輝充滿著世間,讓我們致於全然失去對生命的感覺。我認為除了神之外,只有孩子才能讓人類逐漸冰凍的心再次融化。

第二篇 

18兒童的教育

  「兒童也有精神生命,此一生命的外在彰顯非常脆弱,不容易為成人察覺,而成人經常不自覺地干擾此一生命的活動。」(頁139)「兒童的不尋常反應,一定代表一個待解決的問題」「就像一場暴風雨,小孩胡亂發脾氣是為了讓自己的靈魂向世界展露,以避免它被迫暗地裏撒退。」(頁139)「成人潛意識的秘密是被他自己壓抑,而小孩的秘密只是被他的環境隱藏起來。」(頁140)我們能做的就是為他打開一扇門,給予一個他合適的環境。

  「人類之所以一直在進步,就是因為不斷地發現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細節。」(頁142)而這就是兒童最善常的工作之一,發現小細節。

  我們要如何發現既有存在的事實呢?「新發現的事實是客觀的,不是靠人的直覺。要證明新發現的事實,必須經過兩個步驟。一是孤立此一事實,並在不同的條件下作研究。一是複製此一事實,並從不同的觀點繼續作研究,以確定它不是幻想,而是具有真實價值的實體。」(頁143)所以,發現兒童的特徵一直以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要去探討內在的心靈。

  孩子專心的完成自己正在玩的教具後的反應是,「一張張小小的臉孔,因為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而流露出安詳的表情,而一雙雙小眼睛也因此散發出滿足的光芒。」(頁144),他們展現的是內心的精神生命獲得的滿足感。

19觀察與發現

重複練習:「老師教導的越仔細」(頁150)或是自發性的發現可以一再重複的事都讓兒童具有高度的興趣而一做再做。

自由選擇:為兒童剔除「他們認為不必要且令他們困惑的東西」(頁152),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們對「合用東西」的興趣及專心。因此,我們極需要用心觀察兒童的興趣並為他們準備合宜的東西。只有合於他們興趣的教具才能讓他們主動且專注的學習。

玩具:「在童年時期,玩耍也許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小孩之所以會去玩耍,是因為當時沒有更好的事情可做。」(頁152)對小孩來說每一分鐘都是成長的寶貴時間,凡是對他們成長的有益的事,都會深深地吸引他。

獎勵與懲罰:「尊嚴感的良心」(頁153)讓小孩不在乎獎懲,而Montessori最後放棄了獎懲制度。獎懲的有效果,只是代表教師沒有更有效果的帶領兒童精神生命的成長,而只能控制孩子的外體。一旦獎懲時間使用太過頻繁或者兒童精神生命達到一定程度後,此制度最終失去效果。

安靜:「安靜練習」(頁154)是蒙氏課程的原則之一,孩子們學習輕聲的呼吸。老師在遠方以最輕微的聲音來呼喚孩子,孩子總能敏感的察覺到。這也證明課堂內大聲呼喊的方式是不必要的,孩子天生有他的敏感度,我們希望他在吵鬧活潑的教室長成大或是寧靜安詳的環境中學習,這端看各成人的教育理念。但是,孩子是不愛成人大聲吼他的,正如我們厭悟別人從遠方呼喚我們一樣。

自尊:「面對他們最大的侮辱及傷害,就是要求他們在上衣明顯的位置掛一條手怕。」(頁157)成人深怕他們不會最好擤鼻涕這個動作,就讓他們把手帕一直掛在明顯處,好時時提醒他們該做好擤鼻涕的這個工作。這裡也舉了一個孩子總是熱情歡迎客人的例子,這代表他們自尊已經成長到環境對他們不再是一個阻礙了。

紀律:蒙氏的孩子充滿著紀律,他們的行為不受約束卻反而更有紀律。

寫字與閱讀:「學校還有更高層次的目的。」(頁160)「太早教小朋友學著念書上的字,反而會產生反效果。」(頁 164 )太早對於文字太過細膩的解釋反而會減低他們的興趣及心中的熱忱。

生理影響:「人的心理和生理是密不可分的。」(頁165)兒童之家的孩子因為不受壓抑,而充滿生命力,身體更加健康。

20方法

  「你看到的只是一群小朋友,一群可以照自己的天性自由活動,而不受任何拘束的小朋友。」「我說的教育,是指能協助小朋友自然發展的教育。換言之,教育者必須保護他們、滋養他們,讓小朋友的自然特質逐漸顯露出來。」「兒童的精神生命非常脆弱,若處在不利環境中,其自然特質可能會完全消失,甚而被其他東西所取代。」(頁167)老師能夠為孩子做的唯一工作-清除障礙。

  Montessori觀察兒童之家後,所列的清單(頁170):

他喜歡:重複操作、自由選擇、享有自我改正錯誤的自由、分解動作的示範說明、安靜練習、社交場合的正確禮儀、環境的秩序、關心個人的清潔、感官的訓練、讀寫分開、先寫字再閱讀、閱讀書本以外的東西、在自由活動中建立規律。

他拒絕:獎勵與懲罰、拼字教本、共同課程、教學計畫及測驗、玩具及甜食、老師的辦公桌。

  蒙氏教育的基本大綱「環境、老師、材料」(頁171

「如果說,罪與憂傷破壞了一個人圓滿的狀態,則轉變就是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這時,罪與憂傷將被喜樂所取代。」(頁173)蒙氏感嘆大人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隨自然發展」(頁173

21嬌生慣養的小孩

孩子都是因為「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情,並學著專心去做這些事情,而得到轉變。換言之,他們已學會如何抒發內在的生命力,及如何表達自我。」(頁179

22老師的心靈預備

  蒙氏重視老師的心靈預備工作,也就是「老師先有系統地檢討自我。」並且「必須先找出自己的弱點,認識自己的邪惡傾向」而不是抱持著「糾正兒童錯誤」的態度來教學。老師必須「先除去自己眼中的樑木,才能清楚看見兒童眼中的小污點。」(頁181

  成人的「發怒是很要不得的罪惡。我們將受到它的支配,也有礙我們去了解兒童。而罪惡都是結伴而行的。發怒常帶來另一個罪惡-驕傲,驕傲常以良善的面具偽裝自己。」(頁182)「一個不輕易發怒的人將學會謙卑,並終將覺得自己的壞脾氣是可恥的。」(頁183)「專制的人是從不檢討自我的。專制在一個人的四周築起權威的高牆。這些被視為當然的權威是不容侵犯的。成人認為支配兒童是上天賦予他們的權利,懷疑此一權利,不啻侵犯一個主權國的領土。」(頁184)「大人拒絕承認他們在實施專制統治。然而歷史上有哪一個暴君承認自己專制呢?」(頁185

23偏差

  認為過多的幻想遊戲與玩具對兒童並無實質上的助益,這些兒童「精神與身體各自為政」(頁189)在蒙氏的教室裡,兒童「不再胡思亂想,也不再毫無目的地四處走動。他們開始冷靜地面對現實環境,並學習做好手邊的工作。他們已經變成正常兒童。他們原來毫無方向感的行動,也變得有方向感了。他們的手腳已變成心靈的工具,急切想要認識及進入環境真實的一面。探索知識已取代了沒有目的的好奇心。」(頁189

  只會聽從大人話的兒童是一種明顯的偏差行為,是一種偷懶的行為,「怠惰是一種心靈疾病。」(頁195

  「兒童對環境的愛慕,為一種促使兒童渴望獲得生命經驗的內在驅策力。」(頁196

  面對兒童間的打架與爭執,大人一定要了解「一定是什麼地方出問題了。他們心中一定有某個地方是黑暗的,需要光的照亮。那是因為他們的內在生命力已經走失了方向。佔有慾強的兒童原因出在內心,而不是外界的東西。」(頁197

  對於成人的給予孩子禮物,「起初,看到小孩接受幫助或得到禮物的那股興奮神情,大人由衷感到喜悅。然而,大人的讓步將導致日後無止境的痛苦。」(頁199)這時,我們才發現「原來成人對待兒童的方式,正是造成兒童有所偏差的原因。」而「成人不是因為對兒童讓步,而是因為阻礙了他的自然發展,使他迷失了方向,才讓小孩被寵壞的。」(頁200)好言相勸或威脅恐嚇之於糾正小孩正如對一個發高燒而狂言囈言的病人的療癒般,無效。

  不要讓孩子有「比大人不准他碰觸的東西」(頁201)還低等的想法。或隨意呼喚小孩,讓小孩覺得自己做的活動都是毫無價值的。「要一個人承擔責任之前,他必須相信他是自己行動的主人,並對自己有十足的信心。」(頁202

  「有的成人更利用兒童的無知,說一些兒童不知道的東西去恐嚇他們,迫使他們聽話。這是成人用來破壞兒童自我防衞最惡劣的一種方法。」(頁204)這是非常要不得的行為,另外,「構成人類生命的可怕部分,不是小孩的虛假,而是成人好面子的心理。」(頁208

24對生理健康的影響

  「事實上,小孩不愛吃東西是因為心理問題引起的。有時,它是一種自衛機能。」(頁212)例如大人希望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吃飯的工作,但是,小孩有自己的速度,甚至在吃食的中間還需要一段長時間讓胃消化或心休息,小孩不知如何說出理由,而不願接受大人的命令,卻導致大人使用更強迫性的手段逼迫他們,最後,小孩只好以拒吃來豎起一道屏障來隔絕這個令人厭惡的吃食過程。

第三篇

25成人與兒童的衝突

  「就像投擲一塊石子到平靜的湖面,會激起一圈圈的漣漪一樣,成人與兒童的衝突,也會導致雙方無止境的、各種方向及層面的困擾。」(頁219)但,大部分的成人全部都是認定兒童的錯,而不願意去追究更深一層的原因。權威的教條下,兒童被壓抑下的種子,只有到了成年後才會暴發。

26工作本能

  「工作是沒有替代品的。其他人對他的關愛不能替代他對工作的慾望;身體的健康也不能替代工作。」(頁222)如愛迪生癈寢忘食的發明,畢卡索辛勤的作畫等。「當人們進到這種境界,不僅將獲得一種無比強大的力量,更讓他們重新經歷那種自然的工作本能,促使他們再度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個性。」(頁223)使人可以恢復精力和存活的希望。「人類透過工作即可恢復為正常人」(頁224)「正常的兒童教育應該引導他追求卓越的自我。」(頁225

  「兒童是成人之父。」(頁231)我們從他們的行為中明白現在的自己是如何的形成,兒童一再的為我們敘說人的歷史。

27兩種不同的工作(成人/兒童)

  「文明卻漸漸奪走屬於兒童的自然環境。」(頁227)成人處在一個分工明確的社會,成人以「最小努力法則」來執行所有工作。「兒童的工作就是自我的建立」(頁230)兒童是靠自己的努力長大的。「兒童與成人所付出的勞力不同,甚至是互相敵對的。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他乃是受到一種內在力量的驅策,而作出潛意識的努力。」(頁231

28指導本能

  「自然界最不可思議的奇蹟之一,就是新生兒所具備的一種力量,使其在沒有任何生命經驗的情況下,就能夠適應外在世界,並知道如何保護自己。」(頁241

  「人類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競爭,而且不斷有人敗下陣來。成人是用同樣的邏輯看待兒童的生命。在他的眼中,兒童是一個不同的個體,是一個應該離自己遠遠的無用的東西。提到教育,他希望兒童受教成自己的翻版,而且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這件事。」(頁243)因此,成人展示自己的完美、成熟、正確、過去的事蹟,並要求兒童全然的模仿。成人的行為就像「蝴蝶一樣(如果有可能的話),打破幼蟲的繭,鼓勵幼蟲試著飛翔。又或者像青蛙一樣,把蝌蚪從池塘中拉上岸來,希望蝌蚪學習在陸地上呼吸;並希望為牠換上和自己一樣的綠色皮膚,以取代牠原來的黑皮膚。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頁243)現在成人的行為正是如此的無知且一再的傷害兒童內心的精神生命。我們迫切的需要了解何謂「指導本能」在兒童精神生命的運作。

29以兒童為師

  「世界未來的命運就落在兒童身上。任何想要對這個社會有貢獻的人,都應該防止兒童走入歧途,並細心觀察兒童最自然的舉動。兒童既神秘且力量強大,其心靈深處並藏有人性的奧秘。」(頁247

30兒童的權利

  政治與社會一直以來都對幼兒的出生關心甚少或是錯誤的給予關心,直到今日為止,結婚甚至只要雙方到戶政機關登記即可。如何生育、養育及教育一概都摒棄在正規的國民教育之外。父母只想要孩子完成學事業,在各階層的考試獲取良好的成績,讓小孩拿到文憑也就是獲取入社會的通行證。對他們來說,「兒童受教育是一種昂貴的社會義務。」(頁251

  「從古到今,教育一直是懲罰的同義詞。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兒童完全屈服於成人的淫威之下。」(頁252)我們必須明白「父母不是小孩的創造者,而是他的監護人。」(頁255)「社會長久以來一直忽視及遺忘兒童的權利。」(頁255)我們除了要他們爭取他們應享有的權利外,還要尊重他們,因為正如美國詩人愛默生描述兒童的話:他就像從天而降的救世主,指引墮落的人類進入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