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讀書心得~孩子的一百種語言-義大利瑞吉歐方案教學報告書



柯秀芬
Loris malaguzzi等著。張軍紅、陳素月、葉秀香譯(1998).
孩子的一百種語言-義大利瑞吉歐方案教學報告書.光佑

其實有一百


孩子,是由一百組成的,
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隻手,一百個念頭,
一百種思考方式、遊戲方式及說話方式;
還有一百種
聆聽的方式,驚訝和愛慕的方式,
一百種歡樂,去歌唱去理解。
一百個世界,去探索去發現。
一百個世界,去發明。
一百個世界,去夢想。

孩子有
一百種語言,(一百一百再一百)
但被偷去九十九種。
學校與文明,使他的身心分離。

他們告訴孩子:
不需用手思考,不需用頭腦行事,只需聽不必說,
不必帶著快樂來理解。
愛和驚喜,只屬於復活節和聖誕節。

他們催促孩子
去發現已存在的世界,
在孩子一百個世界中,他們偷去了九十九個,

他們告訴孩子:
遊戲與工作、現實與幻想、科學與想像、天空與大地、理智與夢想,
這些事
都是水火不容的。

總之,他們告訴孩子:
沒有一百存在,
然而,孩子則說:
不,其實真的有一百!(Loris Malaguzzi
   本書呈現的正是孩子持續創造環境的豐富內涵。廣場上屹立不動的獅子是孩子興趣的來源,雖然它在那兒存在了幾個世紀,但孩子的歡笑賦予它新的生命。孩子用手撫摸它,用相機拍攝它,用黏土雕塑它,用麵糰雕刻它。孩子從各種角度觀察,用不同的圖像表達,用各種方式說明。孩子在其間描述所觀察的事實,加入自己的想像,建構了新的理解。孩子在動作操作的過程中,將自己內心對獅子的感受,運用各種可能的方式告諸全世界。……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合理化其觀察到的現象,成就了「非比尋常」的理論,也可能造就了人類知識向前邁進的契機。而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享受了大自然賦予的活力,與大自然融成一體。(幸曼玲,頁3
  孩子是發現及創造生活內涵的主體。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必須感覺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個人主動參與,積極創造的精神才得以發揮。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從別人的眼光學會分辨自己,也從別人的眼光中學會肯定自我。但這是一個漫長又複雜的過程。而成人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扮演支持性的角色。孩子有自己發展的步調,有自己處理事情的策略,但必須得到成人的支持與尊重。在成人許可的情境下,孩子才願意拓展自己的空間,發揮自己的可能,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瑞吉歐學校中最令人訝異的是孩子結合各種感官功能的表達能力,以及利用各種素材的表現能力。結合感官功能與表達能力的形成有賴各種感官間訊息的轉換。譬如說以圖像的方向表達聽到的聲音;以口頭語言的方式說明視覺感受。……現今的社會趨勢使得孩子過早捲入成人的世界,使孩子早早就失去了童年。因此,學校教育也應及早彌補兒童因過早接觸成人社會而消逝的熱情。……馬拉古齊了解兒童的發展特質和學習方式。他明白「以兒童為中心」的真義,不是單純的放任兒童。…….孩子必須有空間,在成人的引導下,發展自己的處事步調。他認為成人社會必須團結一致,反對給予孩子過度的壓力,反對讓孩子匆忙脫離童年。我們應重視的是教育的過程和學習的品質,而不是教育的節奏和速度。……孩子的能力是無限的,孩子的可能也是遠大的。(幸曼玲,頁4
  提高兒童教育的品質。(Reggio Emilia市長安東奈拉.斯巴嘉利,頁11)這是全世界都要體認的一件事,教育不是量的增多而是質的提升。但,這需要人民的共識。
  Reggio Emilia的教育方案是以擁有巨大潛力和權利的兒童為基礎,主張幼兒的成長須依靠所有語言的發展,包括:表達語言、溝通語言、符號語言、認知語言、道德語言、象徵語言、邏輯語言、想像語言和關係語言。(頁14)在Reggio Emilia的幼兒圖畫有著驚人的精細度,即使他們所繪的圖像外形有著歪扭的現象,但是還是可以明顯的看出他的內容,在圖像內的人或物都會有更細微的著墨,從他們在畫城市時路是以二條平行的線來描繪道路,我想他們是已經具有明確的空間概念。
  今天的孩子過早地被捲入成人的生活,他們不是變成過度和模糊的感情投資對象,就是被束縛在異常孤獨和被迫自主的生活中。他們接觸的是消費主義,是大眾傳播,是難以整合的不同經驗。(頁21
  樂觀主義者達爾文寫道:「回顧自己走過的路,覺得發現問題其實比解決問題更難。」(頁23)是啊!成人受過太多的經驗束縛與知識灌輸,以致於將生活中的事都視為理所當然,而無法發現問題。若是我們以同樣方法教導孩子,那我們的社會模式只是一再的被複製而無法進步了。
  「好奇心」和「求知慾」從一開始就拒絕接受簡單和孤立的事物。他們喜歡尋找複雜情況的尺度和關係,甚至尋找違反這些尺度和關係的喜悅,如改變事物的意涵,創造合於自己意義的譬喻,以及擬人化和合於現實的邏輯意義。
  因為孩子自有一套處理事物,處理與人群、同儕,甚至自我互動,以及處理影像經驗的方式(生理上和文化上的方式),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都要靠不斷增長的適應,及多樣化行事形式和勝任程度。那麼,我們絕不應該將孩子禁錮在層級性的線性的階段內,或者歸類在一些(不存在的)自我中心論、泛靈論和低級魔術中。孩子必須從這些軟弱、錯誤的特點中以理智的方式釋放出來。(頁23)因此,幼教老師擔負了教育的重責大任,目前,小學教育已經完完全全被分科教學與知識傳遞的任務所掩蓋,只有學前教育的這段時間可以將人類生而既有的本能開展而不讓社會的文明所完全覆蓋。
  文字成了教師和家長手中唯一的教育工具。一個生冷、怪僻的字常常是萬能的,可用於教學、重複、指揮、解釋、規勸、敘述,甚至用來下命令或根本不帶任何含義。(頁27)我們確實是如此的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布諾斯基(Bronowski Jacob)的觀點,將想像力視為結合各種智力活動的因素。就創造的角度而言,它既是科學,又是詩歌,也是形象藝術的中心。(頁28
   面對幼兒的圖畫,有時不得不感傷地承認成人已失去敏銳的觀察力。(尤里.李必默夫,頁58)我們看不到細微點,因為我們早已脫離童稚的年齡,但離開了童年不代表要拋棄童年的思考邏輯力,成人和兒童的思考狀態應該可以並存的。從兒童我們可以學到他們不同的觀點,這也許是生活在一成不變的成人的一道重要引導火炬。
  在Reggio Emilia的兒童畫中,充滿著以水彩與細描筆作畫的方式。水彩展現色彩,細描筆突顯形態。兒童圖畫不會有人事物被成人以命名的方式寫在圖畫旁邊,但是成人為他們寫下一段有意義且代表整幅畫的語言,這段話不會寫在兒童畫中,讓兒童畫受到破壞。聲音也常被畫在圖畫中,例:雨滴聲。
  我們太常給孩子一般性且有既定內容的主題,例:我的家庭,被期望要將家人畫出。Reggio Emilia利用在總的中間挖一個洞,讓孩子以繞著圓形作畫,讓圖像中的天空,存在於中間,符合視覺角度,也給了我們總是將圖畫紙平放的作畫方式。著重細節的描繪,也是Reggio Emilia兒童畫顯示的風格,這裡的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和超乎我們的細膩觀察力來畫出令人驚嘆的作品,其實培養觀察力也是科學方法所需要的重要能力之一。
  孩子們其實不愛看電視,但消費主義的秘密在於它能強迫人們貪婪地吞下令人作嘔的東西。而其危害程度又不像核子戰爭中出現的有計劃、有預謀的傷害,但却能使孩子習慣於各種程度不一的暴力行為。他們以大量污染的有害影像來麻痺孩子的想像力。……長久以來,人們就注意到孩子在七、八歲之前很會畫畫,然後他們的創造力便在標準式的、反覆式的學習方式下失去了生機。也許孩子們也被其他的溝通方法所掌握了,例如書寫,延緩了圖像式想像力的創造步伐。(朱里奧.卡洛.阿根,頁99)其實,在看電視時,孩子的腦袋總是一片空白,停滯的。他們無法從電視上觸摸或是聞到葉脈與花香,即使是用視覺看,他們也看不出樹幹上的棕色實際上是漸層的,沒有一部分是具有相同色彩的。既然由看電視的時間與學習到的知識不成正比,那麼我覺得成人都應該為孩子篩選電視節目,不論你是家長或是任何人,都有職責為我們的下一代品管電視節目。
  培養想像力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只侷限於童話故事中。想像力能把我們明顯地從破碎的事件中,從平凡的生活中解救出來。……這是我參觀時的第一個感受,那就是對人的尊重,無論是孩子、教師、家長,還是學校的全體員工,都認真地看待每個人在世界中試圖創造自身的價值所代表的意義。(吉羅姆.布魯納,頁108)想像力與尊重是Reggio Emilia學校裡很重要的指標,也就是尊重孩子,讓孩子自由自在的發揮想像力,才讓孩子展現令人驚嘆的表現。
  貓群(頁180-181)的作品中,孩子使用細黑筆描繪的貓,每一隻都不同。反觀在我們教育的體制下所呈現的作品,常常是每一名幼兒都是相同的美勞成品,老師們常認為,不示範畫法或作法,則孩子將不知如何完成老師希望的作品;但當老師示範後,孩子又都全部畫的和老師一樣。那,為什麼Reggio Emilia的孩子即使在同一個主題下,所呈現的作品卻又截然不同呢?這裡可以與盧梭所言相呼應:「我希望他照著房子畫房子,照著樹木畫樹木,照著人畫人,以便養成習慣,仔細地觀察物體和它們的外形,而不至於老是拿那些死板板的臨摹的繪畫當作真實的東西來畫。(盧梭愛彌兒,頁171Reggio Emilia的孩子總是看著真實的物品,一而再的觀察後才作畫,當然會與我們在急就章的狀況下完成的作品有明顯的不同。

  光佑出版的《孩子的一百種語言(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最後還附錄英文內容。這本書最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文章是由Reggio Emilia的創辦人Loris Malaguzzi在文中所寫的教育哲學理念,當然孩子課程與創作的呈現也讓人驚豔,相片或是繪畫都顯示出吸引人的魔力,這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即使小小孩看到書中Reggio Emilia孩子所畫的畫都會有所感觸,我的四歲兒子就是一個例子,他完完全全被Reggio Emilia孩子的畫深深吸引住。這本書值得購買,因為文章中的哲學理想,不是看過一次就會有所領略,我想只要有小孩或是真心喜歡小孩的人,這本書都是值得收藏。